【貿易休戰】劉鶴赴美談什麼 3分鐘看到懂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19/01/30 09:05

最後更新: 2019/01/30 18:48

分享:

分享:

中美貿易談判迎來關鍵一周,中國副總理劉鶴已抵達華盛頓,準備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為首的美方代表團談判。雙方正設法解決圍繞中國的貿易與知識產權行爲、工業補貼和市場准入方面的深度分歧,以避免美國原定從3月2日起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

根據路透社綜合,本次談判的要點及影響如下:

Q:美國和中國在爭執什麽?

A:多年以來,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穩步擴大,美國抱怨中國以強迫和竊取等方式系統性獲得美國知識產權和商業機密。特朗普政府去年要求中國的經濟模式做出根本性改變,讓美國企業享有更公平的競爭環境。美國的要求包括中國停止實質性強制美國企業技術轉讓,使美國知識產權獲得完整保護。

Q:這些談判關係到什麽?

A: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最基本的層面,這關係到未來高科技產業中的主導性地位。中國決心到2025年升級10個戰略領域的工業基礎,包括航空航天、機器人、半導體、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車等。美國官員稱他們並不介意中國提升技術水平,但他們不想讓中國通過竊取或不公平地獲得美國技術來實現。他們稱,中國大力扶持國有企業,導致產能過剩,使美國公司依靠市場的力量難以競爭。

Q:中方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A:中國官員普遍認爲美國的行動意在阻撓中國上升至全球經濟的主導性地位,而中國崛起是必然的。他們否認中國要求或強迫進行科技轉移,稱技術轉移只是中美兩國公司之間的商業行爲。

另一方面,中國希望與特朗普達成協議,以降低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關稅,並通過增加購買美國的大豆和能源等商品,直接降低兩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中國已採取一些措施,對更多進口商品開放,包括降低進口汽車關稅,以及允許某些領域的外資公司持有中國業務的多數股權。

Q:美國已經採取了哪些舉措?

A:目前爲止,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經對價值2,5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其中包括對價值500億美元的機械、半導體及其他科技產品加徵25%的關稅,對包括化學品、建築材料、家具和某些消費性電子產品在內的價值2,000億美元的衆多產品加徵10%的關稅。

特朗普迄今未對許多消費品加徵關稅,包括手機、電腦、服裝和鞋類。但是,如果雙方不能在3月2日之前達成協議,特朗普威脅將對大約2,67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新的關稅,實際上涵蓋了幾乎所有剩餘輸美商品。

劉鶴上次赴美談判,曾與特朗普見面。

Q:中國採取報復行動了嗎?

A:是的。中國已經對價值5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徵25%的關稅,包括大豆、牛肉、豬肉、海鮮、威士忌、乙醇和汽車等。另外還對價值6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徵5-10%的關稅,包括液化天然氣、化學品、冷凍蔬菜及食品配料等。

主要由波音公司生產的商用飛機目前未加徵關稅。自從特朗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2月同意展開當前一輪談判以來,中國對美國生產的汽車暫停加徵關稅,並且已經重新開始購買美國大豆。

Q:目前爲止談判進展如何?

A:美國在2018年春拒絕了中國有關增加美國商品採購的最初提議,而是選擇推進關稅舉措。特朗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2月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同意就結構性問題進行磋商,包括強制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網絡入侵和網絡盜竊、服務業和農業。

但1月稍早在北京舉行的副部級經貿磋商中,這些問題基本未有進展。中國官員提出大量增加對美國產品的採購,以求在幾年時間內消除美國對華貿易逆差。

Q:美國官員會接受主要基於增加采購的貿易協議嗎?

A:特朗普對達成協議持樂觀態度,稱中國經濟走軟將促使中國政府進行磋商。但總統顧問們稱,特朗普不會爲了達成協議而軟化自己的立場,中國政府必須在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問題上作出真正的結構性改革,對此他不會讓步。

包括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在內的特朗普政府官員已試圖淡化對本周貿易磋商的預期,稱美國和中國距離解決貿易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美國的一項重要要求是,創立一項機制,對中國承諾的貿易改革的進展進行定期評估,該計劃將使美國的關稅威脅長期存在。

Q:本周談判可能產生什麽結果?

A:中美雙方可能都會說朝著達成協議取得一些進展。不過在核心結構性問題上出現另一僵局的話,將被視爲不利3月前達成協議的迹象,投資者將會爲關稅上調做準備。

但貿易談判通常是最後一刻才見分曉,所以最終結果不大可能在2月底出爐,而且不管達成什麽協議,都需要得到特朗普和習近平的批准。如果取得足夠多的進展,中美雙方還可能決定延長截止期限,繼續展開談判,就像去年替換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談判期間常出現過的那種情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